公司新闻
遥感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分析(遥感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分析)
发表日期:2024-12-03

微波遥感的特点有哪些

微波遥感具有以下特点:- 对特定地物展现独特的波谱特性,能够有效识别冰雪、森林和土壤等。- 具备穿透能力,能够探测到某些难以直接观察的物质。- 在海洋遥感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波遥感技术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先进航天遥感技术。自1888年物理学家赫兹发现电磁波以来,无线电通信得以发展。

水体的微波特征 雷达判别水体特别方便,其原因是水面产生镜面反射,几乎没有方向反射,天线接收不到回波,雷达影像上呈黑色,并且水陆边界黑白分明。但有波浪的水面可以看成粗糙的表面,可以被天线接收到。

其次,微波遥感在穿透云层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见光和红外线对云层,特别是雨云,往往受限,无法穿透。然而,微波却能在云层中自由穿行,使得在高空中如卫星上拍摄地面景物成为可能,这是可见光和红外遥感难以实现的。再者,微波遥感的穿透物体能力也超出其他类型。

微波遥感就是通过探测物体对微波的反射或自身的微波辐射,来感知物体形态和结构组织的。由于微波具有很好的穿透能力,故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特点,不受云层、 浓雾等天气的影响,也不受日夜光照条件变化的限制。这些特点正好弥补了光学遥感器的缺点,因此成为航天遥感器的新宠和各国竞相开发研究的热点。

结合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谈谈遥感与非遥感信息复合的重要意义及其...

【答案】: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各类数据复合处理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信息复合着重于同一区域内各遥感信息之间或遥感与非遥感信息之间的匹配复合,包括空间配准和内容复合,以便在统一的地理坐标系统下构成一组新的空间信息或合成一幅新的图像。遥感是以不同空间、时间、波谱、辐射分辨率提供电磁波谱不同谱段的数据。

数字地球是遥感、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宽带网络及仿真虚拟等现代高科技的高度综合和升华,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制高点。林业资源信息具有数据量大、种类多、来源广、结构复杂和获取成本高等特点,随着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数字林业的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地理信息系统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但遥感技术在特定领域也有其重要作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各有优势,互相补充,共同推动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

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都会有极大的提高。其应用领域随着空间技术发展,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发展及相互渗透,将会越来越广泛。

冰冻圈遥感:助力“三极”大科学计划

遥感平台以卫星为主,航空和地基遥感也是冰冻圈遥感的重要实验手段,近年来兴起的无人机遥感更是丰富了冰冻圈遥感手段。 冰冻圈遥感学作为冰冻圈科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该学科与冰冻圈科学体系中其他分支(如冰冻圈水文学、冰冻圈气候学)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但也自成体系。

其中,在研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46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75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9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06项,中科院下达的各类科技项目1551项,其他国家部委科技项目782项,各类省、市、自治区科技项目289项,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338项等。

论文主题涵盖大气和海洋理论、模型和观测,天气和环流系统、气候动力学,卫星气象学、遥感、大气化学和边界层、云与降水,以及地球系统动力学,特别是大气与海洋与生物圈、冰冻圈和人类圈的相互作用。

水污染遥感技术难点

1、目前,水体污染的遥感技术受到限制,主要因为被污染水体的光谱特性并不明显,使得定量测定存在不少困难。此时,我们往往依赖于间接信息,例如通过检测指示物质,如叶绿素、海上油污以及水温等来推测水体污染物的存在。

2、遥感在水体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对水资源与水污染的遥感调查与评价,通过对遥感图像的分析,可以得到水深、水温和水污染等信息。除此之外,遥感在军事侦察、气象分析等方面也起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更多方面的应用不一一例举。

3、遥感技术具有监测范围广、速度快、成本低,且便于进行长期的动态监测等优势,还能发现用常规方法往往难以揭示的污染源及其扩散的状态,因此遥感技术正广泛地应用于监测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

4、在我国的黄河口、长江口、珠江口用陆地卫星研究了水体泥沙含量,发现泥沙含量与卫星遥感光反射率数据成线性关系。

5、通过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监测大规模的水体污染情况,为污染治理提供数据支持。综合评估与专业人士咨询 综合以上检测方法和数据,可以初步判断水体是否存在污染。如有疑问,建议咨询环保专家或相关机构,进行更深入的水质评估。

微波遥感有什么缺点

缺点: 空间分辨率相对较低:传统微波遥感系统的空间分辨率通常较低,无法提供像素级别的细节信息。这在需要高精度细节信息的应用场景下可能有限制。 光谱分辨率有限:微波波段的光谱信息相对较少,无法提供与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相比的丰富光谱特征。

其优点是空间分辨率高、成本低、操作易、信息容量大; 缺点是局限在 0. 3 ~ 3μm 波谱段,影像几何畸变较严重,成像受气候、光照条件和大气效应的限制。 典型的光学摄影类传感器是各类摄影机,按结构及胶片曝光方式可分为帧幅摄影机、缝隙摄影机、多光谱摄影机和全景摄影机。

由于微波具有很好的穿透能力,故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特点,不受云层、 浓雾等天气的影响,也不受日夜光照条件变化的限制。这些特点正好弥补了光学遥感器的缺点,因此成为航天遥感器的新宠和各国竞相开发研究的热点。

我国陆地遥感卫星发展现状与展望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卫星遥感深度融合,推动卫星遥感向精细化、星座化、体系化和智能化发展,卫星应用技术持续创新。然而,陆地遥感卫星在支撑保障能力方面仍存在短板,如亚米级公益卫星资源不足、新型卫星预研投入不足、卫星组网与协同观测不足、应用系统建设滞后等。

年10月14日,中国与巴西合作研制的地球资源卫星“资源一号”在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我国第一颗自主的陆地资源遥感卫星。随后,我国遥感卫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我国首颗民用高分辨率光学传输型立体测图卫星“资源三号”成功发射。

首先,遥感影像的获取技术正在变得更加先进。新型高性能传感器的研制和开发,以及对高精度遥感数据的需求提升,正在推动卫星遥感影像向高空间和高光谱分辨率的方向发展。雷达遥感技术因其全天候全天时的成像能力和穿透地物的能力,在地观测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

国际上遥感技术的发展,将在未来15年将人类带入一个多层。立体。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对地观测的新时代。各种高、中、低轨道相结合,大、中、小卫星相互协同,高、中、低分辩率互补的全球对地观测系统,将能快速、及时地提供多种空间分辩率、时间分辩率和光谱分辩率的对地观测海量数据。

年,地面站自主研发的PIPS2000系统通过验收,显著提升了处理大型遥感图像的能力。2000年9月,成功举办了第29届陆地卫星国际会议,确立了中国在国际遥感卫星网中的地位。与法国SPOT IMAGE的协议扩展了应用领域,同年召开了用户委员会扩大会议,邀请多方专家参与。


Copyright © 2023-2024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KAIYUN体育 版权所有